返回第三百二十一章 兴也勃焉,亡也忽焉(1 / 2)  我真是大昏君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    管的太多,衙门太大,可哪样儿工作都差强人意。但要是这么混下去,倒是省心省力。

    可皇帝对此不满意,他的计划长远,要逐渐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明。而不是缝缝补补,做个维持现状不管将来的裱糊匠。

    借着平辽而带来的权威和自信,皇帝说话的语气,表现出的气势,确实跟以往大不相同,重臣们也是都看在眼里。

    几年的时间,不光是重臣,连一般的臣子也能通过皇帝的圣旨,发行的报纸,以及人事的变动,揣摩出一些皇帝的脾气禀性、思想特点。

    既然已经召集重臣们正式商议,可见皇帝的心意已决,政策或有小的调整,但根本却不可改变。

    孙承宗也清楚自己这个学生的性情,几年来,越来越有乾纲独断的倾向。可你不服还不行,手段或许酷烈,实际效果确实无可指摘。

    沉吟片刻,孙承宗觉得自己也尽到了臣子的本分。既然皇帝对财政有信心,平辽业已胜利在望,也就不再多言。

    何况,原户部尚书李起元告病请辞,皇帝借户部暂无主官进行改革,也确实是阻力最小,最容易的时候。

    孙承宗还知道自己这个兵部尚书也将解职入阁,还有袁可立,同为阁臣,可谓是平辽之后的酬功,更进一步,成为阁老、宰辅。

    这已经是最高的职衔,充分显示出皇帝的信重。孙承宗也就不想太过执拗,让皇帝难堪。

    皇帝对自己的尊重是一回事,可你要倚此而傲,那就将是由盛而衰的开始。

    “陶卿。”皇帝见臣子再无异议,便唤着吏部尚书陶朗先的名字,说道:“户部细分,官吏要精选,此事便交由吏部办理。”

    “启奏万岁。”陶朗先上前禀奏道:“恰逢明年科举取士,微臣以为可从中挑选干才能吏。”

    皇帝沉吟了一下,似乎对新科进士所抱的希望不大,开口说道:“科举可以选才,吏转官亦有实用之长,两者当兼而有之,陶卿酌情处理吧。”

    陶朗先躬身领旨,退了下去。

    皇帝对科举取士有些看法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。对从基层干起的官吏,却有些偏爱。

    而且,对于很多读书人,皇帝也有看法。当然,将经世济用作为选才任官的标准,在道理上也没错。

    殿内的几位重臣都清楚,这是皇帝的原则,轻易不要触犯。

    之前也劝谏过,但被严惩的读书人,也确实不堪;某些由科举入仕的官员,也确实无能;皇帝简拔的人才,也确实出类拔萃,让人无话可说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,皇帝有分寸,没有废除科举,还是给读书人留了条道路。

    “辽东平定,此虽大事,但建奴叛反十数年,朝廷耗资数千万,死难上百万,此教训不可谓不深刻。”

    皇帝正肃了神情,朗朗声音在殿内回荡,“外敌不可怕,可怕的是内患。何为内患,几年来朕已经阐明,但要彻底地兴利除弊,却还远远不够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因平辽之胜而懈怠,以为天下太平,继续因循守旧、不思进取,殷鉴不远,十数年或数十年,又会重蹈覆辙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1 / 2)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错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