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092章 嗜血狂兽(2 / 2)  恰王者少年,青莲剑仙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    那些被人们当成野兽鄙视和唾骂的日子,因为他与老师蔡邕的相遇,得以摆脱。

    老师的怜悯和耐心教导,让他成为人,还有初次的建功立业。在老师的鼓励下,他才能以一己之力,挽救一座城市。

    没错,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拥有理智吧,甚至还能像真正的战士般去争取荣耀。

    可是,这个期望被一场疯狂打破,幸存的只有……他怀里的小小婴儿蔡文姬,正无忧无虑的笑着,纯洁得令人心碎。

    如果必须借由至亲至爱之人的生命,才能让自己清醒,那么,他还不如一直沉迷在疯狂中,直到毁灭。

    他很轻易就做出决定:这具残躯,卖给枭雄又如何?只要能让老师的骨血,顺利成长……

    但是,他还有一个最后的请求:“请用沉重的铁甲束缚我吧。”

    这是惩罚,也是赎罪。

    英雄,末路。

    取而代之的是……“身体里沉睡的野兽,觉醒了!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

    此时此地,尽管典韦浑身浴血,却依然在战斗。

    已经狂化,变成野兽的他,是不会感到痛苦的。除非他死掉,否则他一定会继续战斗,肯定不会逃走。

    而且,他是在王者大陆重生的英雄,跟李白、杜甫、玉环和元芳一样,即使战死,灵魂也会立即飘去稷下学院,重塑肉身,一切从零开始。

    “有教无类”,是稷下学院三贤者之一孔夫子的口头禅。

    因此,只能死战到底!

    “万里桥西一草堂,百花潭水即沧浪。风含翠筿娟娟净,雨裛红蕖冉冉香。厚禄故人书断绝,恒饥稚子色凄凉。欲填沟壑唯疏放,自笑狂夫老更狂!”

    李白突然唱起杜甫所写的诗《狂夫》,剑势也为之一变。

    杜甫的这首七律,作于他客居cd时。

    cd南门外有座小石桥,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,名“万里桥”。过桥向东,就来到“百花潭”——即浣花溪,这一带地处水乡,景致幽美,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。

    饱经丧乱之后,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,他的心情舒展,乃至旷放了。

    首联“即沧浪”三字,暗寓《孟子》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”句意,逗起下文疏狂之意。“即”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,“岂其食鱼,必河之鲂”,有此清潭,又何必“沧浪”呢!

    “万里”、百花”这类字眼,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,为下文写“狂”预作铺垫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斜风细雨的天气,光景饶有情趣:翠竹轻摇,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;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,而微风吹送,清香可闻。

    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,令人陶然。

    然而,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,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。

    初到cd时,杜甫曾靠故人严武接济,分赠禄米,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,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。

    “厚禄故人书断绝”即写此事,这就导致“恒饥稚子色凄凉”。

    “填沟壑”,即倒毙路旁,无人收葬,意犹饿死。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!

    这种事要是发生在凡夫俗子身上,早就从精神上被摧垮了。然而,杜甫却不如此,是“欲填沟壑唯疏放”。

    他饱经患难,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,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,这就是所谓的“疏放”。

    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,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,反而越来越增强。

    你看,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,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“翠筿”、“红蕖”等美丽的自然风光哩!

    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,诗人都不禁哑然“自笑”了: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!

    在杜诗中,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,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。

    而《狂夫》值得玩味之处,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,成功地调合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。

    一面是“风含翠筿”、“雨裛红蕖”的赏心悦目之景,一面是“凄凉”“恒饥”、“欲填沟壑”的可悲可叹之事,全都由“狂夫”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。

    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,不足以表现“狂夫”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;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,“狂夫”就会失其所以为“狂夫”。两种成分,真是缺一不可。

    当李白和杜甫施展超强合击技“刀剑合璧”时,总喜欢歌唱诗仙或诗圣的诗作,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,一瞬间就能进入那种意境。

    “诗仙”李白,“诗圣”杜甫,万古流芳,永垂不朽!

    (本章完)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错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