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想想那时候连楚人都是外族,而现在湖广之地却是大明粮仓,可见开疆拓土正是华夏自古以来的精髓。
“这步子还是走得太慢。光靠咱们便服佩剑就想改变风气?难啊!”李炜叹道:“目今百姓又不是魏晋时候,风流名士干什么,他们也跟风做什么。无利不早起呐。”
“今日与二位贤弟会聚此间,正为此事。”范新尚道:“我大明不缺汉唐疆土,缺的是汉唐开疆拓土的斗志!阉人胆怯,做做老妈子尚可,要想用他们激励将士英勇善战,这岂非缘木求鱼?故而我等之中定要有一人入训导官学堂主事,亲手抓紧后辈教育。”
李炜点头道:“兄所言甚是。不过我却有个打算。”
“愿闻其详。”
李炜看了看在座两人,抱起剑,道:“我那堂侄与吏部堂上官私教尚可,我欲退役得除一方太守。”
范新尚望向李炜,半问半劝道:“君以功名之身投军,如今得除少校职衔,前途广大,何必执着于文官品秩?”
“我岂是要他一个补子?”李炜振声道:“我是想以文职之身进阶部堂官。他们兵部想抢我总训在州县之兵权,我们又如何不能抄了他们的老巢?咱们总训又不是没有进士出身的军官,总参也有好几个进士。一旦我们转入文职,相互扶持,数年间未必不能入兵部。只要假以时日,兵部到底算是文官还是武官,还得好好思量。”
大都督府掌兵,兵部掌调兵之权,这正是太祖高皇帝时候定下的制衡之术。
前者有兵调不得,后者可调兵却又无兵,如此皇帝才能睡得安稳。如果让这伙人同流一处,有兵且又能调兵,万一日后有人行操莽霍光之事,大明岂非要变色了?
范新尚知道上面不会让这种异想天开的事生,但如果军官退役之后能够在地方上掌理民政,这本就是军人地位提高的表征。
如今地方亲民官数量不足,举人、生员为知县、知州者曾出不穷,可见科举出身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行政学院”毕业这一条。
无论之前功名有多低,只要读了行政学院并且毕业,州县官唾手可得。
反之也是一样,即便是进士出身,要想得授实缺,也得去行政学院再学一遭。
李炜这样的世家子弟,要考行政学院简直是三只手捏螺丝,手到擒来。更何况其家中有关系,有背景,凭着军中资历混个知府未必不能够。
到时候飞禽补服虽然穿在身,但我心是走兽之心,谁又能说什么?
范新尚想通了这关节,不由为李炜的独辟蹊径击节叫好。
他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寡言少语的青年。
那青年肤色略有些偏黑,此时见会看他,清了清喉咙道:“我欲去水师。”
水师比之陆军更有乡党的问题。
别说此时水师中以浙、闽、粤三地之人为主,就是徐梁前世的共和国海军也是闽粤人为主干。正是因为乡党和出身,大明虽然在水师也将训导官设到了各舰,但效果并不像陆军那般成为气候。
水师将领既没有在大都督府管事之人,自然没有人替他们争取军费,全靠皇帝盯着。他们也懒得介入这种纠纷,只是奉命行事,没有陆军那般开拓疆域的雄心壮志。总训导部早就有心改革,却是力不从心。
“我是粤人,正好去南洋水师,最好是在水师中建立起以我汉社为主干的训导官团队。”那年轻人道。
范新尚精神一振,道:“如此甚好!陛下倡言《海权》之论,而水师之暮气却是积重难返。若是仲卿能够一改旧观,此功实不逊于霍骠骑之在广漠!”
这两个年轻人又望向长了他们十余岁的范新尚,道:“那训导官学堂之事……”
范新尚直了直腰,哈哈笑道:“既然二位贤弟早有打算,那只有愚兄重作冯妇,去当个教书匠了。你我三人,共策共力,定要再振华夏雄心,使我大明赤帜,席卷汉唐旧域!”
“愿共证此誓!”
三人满脸肃穆地举起酒盏,一饮而尽。
……
在三人刚刚离去之后,这间雅间的门又被拉开了。一前一后进来两个嘴上无须的宦官,都是寻常袍服,让人看不出深浅。
这雅间里只有三张矮几,靠墙边有一排矮柜。矮柜上架设着装饰用的环刀,以及汉代的标识:红黑两色的漆器。屋角摆着青铜灯奴,香炉,靠门处才有一张小屏风。对于明人的审美而言实在有些太过简单。
其中为的那个宦官穿着袜子,在桐油刷了数遍的地板上跺了跺脚,出咚咚声响。他走到主座后面的矮几上,看了一眼蒲草编织的软席,屈膝正坐,屁股刚挨到脚跟,就皱着眉头地改成了箕坐。
“这便是汉风布置啊。”那宦官道:“还是椅子坐着舒服些。”
另一个宦官在他面前正坐,显然也不舒服,只是碍于上下尊卑不得已而为之。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错』